“坐以待毙”的估值,已经让一些上市银行的董事们忍无可忍。
9月27日晚,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副行长兼秘书长增持公司a股股份28.33万股。截至目前,第三季度已有11家银行高管增持自有股票,净增3300多万元。
毫不奇怪,高东增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股价持续下跌,触发上市时承诺的股价稳定措施;第二,我们看好自己银行的发展,认为股价没有充分反映基本面。其实这两个原因有最大的共性,那就是价值被严重低估。
数据显示,上述11家银行中,除2家银行外,股价相对于每股净资产溢价10%左右,其他银行均出现净利润破万。事实上,很多上市银行的估值都呈现出“折扣价”:在4400多家a股公司中(不包括每股净资产为负且无可比性的公司),市盈率最低的是第1、3、9、10、11、12家银行;此外,12家银行最新的市盈率不到0.6倍,其中最低的2家银行不到0.4倍,这是投资者无奈调侃的“40%股价”。
那么,董灿高建的购买拯救了银行股的估值吗?
从逻辑上讲,a股市场是一个“信心信息”的市场,高管的持股有望推动市场对相关银行做出更准确的估值。因为董是最了解银行的人,所以他率先增持,显示了他对银行当前价值和未来增长的良好判断。同时,由于成本、专业知识等原因,个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半径较长。董的“做法”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投资者的判断,帮助投资者更方便地理解银行估值水平的合理性。
当然,仅靠高管增持是不可能完全扭转银行股估值下降的。更重要的是,高管的持股提醒市场估值的偏差,同时表现出与投资者同甘共苦的态度,激发投资者信心。事实上,除了增持,董还需要解决真正制约银行股估值的因素。
过去,投资者愿意为银行股相对较高的估值买单,更多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银行业在景气周期中“躺赚”的空间,或者是信贷业务以顺周期的方式获得的高回报率。如今,科技创新、逆周期成为主流投资理念,银行股估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银行的低估值是市场对预期的判断,但在某种程度上有反应过度的嫌疑。
也就是说,破解“40%股价”,银行董事高建真正想做的,是把银行更好地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无论是大众业务的积极战略转型,还是零售业务(包括小微业务)全力以赴支持“双循环”,甚至是投资端通过理财子公司尽可能接近技术创新,提升内部治理和管理水平,只有提供真正符合经济脉搏的金融服务,银行股估值才能王者归来。当然,市场很可能会回报董的努力。毕竟增持反映了董的责任,将引发他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