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深圳记者沈书鸿)报道今年以来,量化快速发展多次登上头条。现在,另一个关于量化基金的谣言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9月27日,有传言称,大型量化基金收到了规范管理的监管要求。同时,由于量化私募算法功耗较大,量化基金的动作可能受限。针对上述传闻,财联社记者对魔方量化、刘明投资、凌俊投资、九坤投资、金阁梁瑞等近十家公司的私募情况进行了核实。他们都否认自己受到了“监督”,也否认了因为算法功耗大而导致投资受限的传言。
一位魔方量化高管也在朋友圈造谣,希望大家“停止造谣”,并开玩笑说“新员工Bikachu正式入职,今晚继续发电,接受同行申请用电”。另一位头部量化私募投资人表示,他所在的城市电力运营确实有限,公司也有完善的灾备计划,限电的影响非常有限。
广发证券非银行团队了解到,虽然量化私募均表示未收到监管要求,但国内一些赴港增杠杆、反向投资的量化行为可能会受到监管指引。“但这种行为比较少见,这也是规范发展的必然。”
回顾今年的市场表现,在动荡的市场条件下,量化策略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截至9月10日,910亿私募中,量化私募只有20家。据中信证券测算,截至一季度末,国内量化私募基金规模已超万亿元。从更长的时间来看,自2015年以来,每年只有9家私募基金经理实现正回报。其中,量化基金经理6人,占比近70%。
在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规模与业绩的关系,成为许多量化机构头疼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过于注重规模或为了优化短期业绩而频繁调整策略,会牺牲长期目标的积累速度,因此要警惕策略迭代跟不上的风险。还有量化私募,指出与主观策略相比,需要注意一些特殊问题,如杠杆风险、策略同质化、短期因素失效、小样本事件的应对和处理等。“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人才和数据可能是未来国内量化行业面临的两大挑战。”
“虽然量化产品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和成熟,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内量化能力远未达到上限,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位券商资产管理负责人总结道。
多头量化私募拒绝。
对于今天市场广泛关注的“某大型量化基金收到规范管理的监管要求”“量化私募算法功耗大可能限制量化基金的动作”的说法,财联社记者向多位负责人询问量化私募的核查情况,均否认了被“监管”的说法,也否认了算法功耗大将限制投资的传闻。
九坤投资和金阁梁瑞的内部人士都告诉记者,公司没有得到监管窗口的指导。汉德投资相关人士也辟谣,称公司未被监管,不存在因用电量大而限制投资的现象。
刘明投资还表示,公司没有收到监管部门的要求,“目前停电对我们没有影响。”
幻方广场的内部人士
“我们支持生态文明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但是停电对凌俊没有影响。该停电计划不包括公司涉及的区域。同时,凌俊有备用系统供电保障,京沪有机房支持远程办公。”凌俊投资说。
另一个量化的私人投资,史明投资,说公司有一个完美的BCP(灾难恢复计划)。“我们有自己的柴油发电机,计算能力部署在云中和本地。上海停电,我们可以先启动发电机,同时直接启动第二交易中心。因此,停电对我们的影响将非常有限。”
此外,广发证券非银行团队还了解到,量化私募虽然均表示未收到监管要求,但对于国内一些赴港增杠杆、逆向投资的量化行为,可能会受到监管指导。“但这种行为并不多见,这也是规范发展的必然。”
在停电方面,团队表示,量化机构都在写字楼工作,楼宇用电没有受到影响。“至于今天的a股交易量,与前一个交易日相比,是近3000亿元。我们认为,国庆假期附近资本活动下降是合理的。四季度,流动性宽松政策有望进一步落地,维持交易活跃的判断。”
“醒目”的量化
回顾今年市场表现,板块轮动加速,风格切换频繁。波动市场下,主观长期私募很难获得正收益,而波动市场适合量化策略。
略的运行。在百亿私募快速扩容的同时,百亿量化私募的变化尤为显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数量的增多与规模的增长。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截至一季度末,国内量化私募基金规模已经突破一万亿元关口。
另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9月10日数据,在91家百亿私募中,仅量化私募就有20家,成为继主观股票多头私募外,百亿私募中排名第二的策略类型。
百亿量化私募的快速增长,既得益于市场对量化投资的普及与关注,也与越来越多量化私募逐渐加大对硬件与软件的投入,拓展投资能力边界有关,而这些最终又将体现在业绩表现上。
量化私募在今年重回舞台中央,离不开指增产品的发力。公开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百亿量化私募的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年内平均收益高达42.44%,平均超额收益23.24%。
在百亿量化私募中,鸣石投资、天演资本、世纪前沿资产、诚奇资产、因诺资产的500指增产品超额表现居于同规模私募的前五。其中,鸣石投资不仅500指增产品夺冠,公司也是1-8月的百亿量化私募冠军。目前该公司拥有“十核”驱动,坚持“多核心策略”,是量化投资业内少数拥有全频段信号的私募之一。
而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2015年至今,在私募排排网展示净值的产品在3只及以上的私募基金经理中,仅有9位私募基金经理在每个年度均斩获正收益,他们是唐毅亭、赵寿盼、秦志宇、袁豪、任思泓、宋易朋、申毅、肖辉、张立群,分别来自乐瑞资产、景上源投资、涵德投资、博普科技、金锝资产、圆融投资、申毅投资、淘利资产、泓倍资产等私募机构。
这之中,量化基金经理就有6位,占比近7成。其背后的原因在于,量化对冲基金可灵活应用多种工具对冲系统性风险,更注重回撤控制,且追求大概率的绝对收益。
海外派量化私募基金经理是连续获取正收益的主力战队,涵德投资秦志宇、金锝资产任思泓、博普科技袁豪均是其中代表。
“狂奔”背后的挑战
近期A股成交量连破万亿,量化交易量在A股交易量占比情况也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甚至有传言“量化交易占比一半”,直指高频量化“薅羊毛”。对此,不少行业人士直言这一说法过于夸张,严重失实,并认为目前量化交易占比约为20%。
而随着近年来量化交易占比的逐步增高,量化交易换手率较之前已经明显下降。
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规模和业绩的关系,已成为不少量化机构头痛的问题。
一位量化私募人士指出,理论上往往规模越大,收益越低。量化私募要测算自身的容量上限和天花板,确保存量投资者的利益,再考虑规模的扩大。不过,他表示,规模只是影响业绩的一个因素,要关注策略本身的盈利逻辑、盈利能力,找到平衡点。
另有行业人士表示,过多把精力放在规模或者为了优化短期业绩频繁调整策略,会牺牲对长期目标的积累速度,要警惕策略迭代跟不上的风险。
“在量化高速发展的今年,我看到有部分量化私募通过增加风格、市值、行业等敞口,来增厚收益,以此增加规模,但这势必也会增加相应的风险。”一位券商资管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过,也有不少机构采取了较为克制的方式,通过“限购”、“封盘”等方式来控制规模的增长,也有不少量化私募逐步走入了中低频之路。
在深圳一家量化私募看来,相较于主观而言,量化一些特有的问题需要注意,如杠杆风险、策略的同质化、短期因子失效问题,以及小样本事件的应对和处理等问题。他分析称,极端行情时候,风控不严、一味盲从模型的量化策略很可能会集体调仓,会对市场的趋势有一定强化作用。同时,当市场出现一些小概率事件,很难通过历史回测找到应对方法,这是量化投资最大的一个挑战。
“从更本质的角度看,人才和数据可能是未来国内量化行业的两大挑战。”该私募称。
“虽然量化产品现在发展还不是非常的充分和成熟,但总体看来,目前国内量化容量还远没有达到上限,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述券商资管负责人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