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变动频繁、股东治理问题突出、业务接连被罚款等一系列乱象,是民营银行在扩张过程中遭遇监管政策收紧、业务发展受限的尴尬画面。
对于民营银行来说,由于成立时间短、网点少、客户基础薄弱等制约因素,通过互联网渠道快速扩张是一条捷径。然而,由于互联网存贷款业务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监管部门逐渐缩小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间。
去年12月,随着蚂蚁集团率先移除互联网存款产品,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巨头迅速跟进。随后,今年1月,联合央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互联网存款新规正式落地,地方法人异地代收存款的盲目扩张行为随之被叫停。依托线上渠道进行展业的民营银行也进入清仓阶段。
记者注意到,自互联网存款新规出台以来,民营银行陆续将相关业务转移到自己的平台。脱离第三方平台后,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民营银行与非互联网银行的差距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曾利用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大额存款的华通银行和富民银行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账”。华通银行总资产较年初减少58.1亿元,减幅为25.7%,富民银行总资产较年初减少0.63%。
在新规下,能否获得具有国家会展资质的网上银行资质,成为决定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
截至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明确了四家民营银行的互联网资质,分别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王新银行、亿联银行。这些银行拥有其他私人银行无法比拟的大流量平台入口。除了4家符合条件的民营银行外,其他15家银行的监管更适合城商行模式,包括民营银行不得在其注册地以外开展仓储业务。
面对存款流失、业务规模缩减的压力,部分银行转向“地下”,存款产品的付息方式开始变得花样百出。例如,几家私人银行拥有的存款产品仍然可以由银行注册地以外的号码和用户购买。此外,一些私人银行还通过购买存款获得“金豆”等积分,允许客户获得购物卡、话费充值卡或增加存款利息,从而吸引和提高客户粘性。
目前,市场对民营银行异地展示的边界争议较大。有研究人员指出,互联网存款新规正在按照“一行一策”、“平稳过渡”的原则逐步整改落实。至于异地的展业,很多民营银行一直在和监管部门沟通。
下一步,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金融产品,仍是民营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