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结构性市场中,ETF成为所有基金公司的“心头好”,发行数量不断攀升,但平均首发规模不断萎缩,为历年最低。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今年ETF总发行规模为1409.8亿元,已超过去年的发行规模。发布新产品256个,数量为历年最高;然而,平均初始规模降至5.51亿元,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发行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ETF多达187只,占比超过73%。
与此同时,ETF发行后规模缩水的现象屡见不鲜,发行份额较小的ETF更容易成为微型基金。据光大证券统计,截至8月底,今年我国ETF市场规模在2亿元以下的基金有205只,占上市ETF的38.53%,其中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基金有63只被清算。前8个月新发行ETF 191只,其中79只成为迷你基金,占新发行ETF总数的41.36%。
光大证券进一步将基金成立半年后的初始规模与基金规模进行对比,发现81.04%的ETF存在规模缩减,发行后平均规模缩减为43.48%。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行规模较大的ETF相比,初始规模不超过5亿元的ETF更容易成为“迷你基地”。随着ETF平均份额的下降,新发行的ETF更容易成为迷你基金。
光大证券提到,ETF要想赢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基金公司可能会做出战略布局安排,提前发行,或者在产品普及前夕抢滩登陆,以更高的初始规模争夺市场份额。但市场热点难以预测,监管部门审批程序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基金公司普遍采取抢先发行的产品策略,提前发行各种长期发展趋势良好的ETF。
一位ETF销售人员表示,“冲”是目前基金公司布局ETF的重要策略。如今,ETF赛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基金公司在风格、行业、主题、策略上挖掘越来越细致,都想先占“坑”。有市场的时候,相关ETF就能“飞升”。“之前,一家基金公司布局了化工ETF。产品申报的时候,还没有化工市场,但是发行的时候正好,达到了很好的发行规模。后来,想要布局化工ETF的公司失去了先发优势。”
该销售人员还表示,与主动型产品相比,被动型产品的管理相对常规,更注重跟踪指标的表现,对投资和研究的要求相对较低。从性价比来看,基金公司也愿意布局ETF细分。
ETF数量不断上升,基金公司普遍争相发行新产品,但也带来了迷你ETF的问题。北京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如果只发行基金,不考虑后续基金,特别是市场风格不匹配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基金规模的损失。而盲目发行产品不仅占用了公司的资源,也没有带来好的回报,而且管理者也不容易操作,最后消耗了公司的品牌。基金需要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盲目无序竞争,否则只会“贱”自己。
光大证券认为,产品同质化、跟踪指数投资价值差、行业题材等是微型基金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一是发行同质化,新产品所在细分领域已经存在其他竞争产品,或者同时成立多个指数产品争夺初始份额;二是跟踪指标本身缺乏代表性,不适合作为投资指标;三是行业主题不在风头上,投资者投资意愿不足。不在市场上的产品短期内不会带来超额收益,自然不会受到资金的青睐。含f的交易所交易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