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林雪
近日,又一明星私募合伙人“分手”,引发市场关注。
由于明星基金经理杨宇的参与,上海新锐私募秦牧资产去年非常受欢迎,但不到一年,杨宇就悄悄退出了公司股东名单,并对他管理的许多产品进行了清算。
事实上,在今年动荡的市场环境下,秦牧资产董事总经理杨宇和刘世伟都取得了不错的投资业绩,公司规模快速增长。那么,为什么在公司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秦牧资产的核心投资团队却解散了呢?让我们来看看。
渔阳提款和清算产品
离开私募股权将回到公开发行基金。
根据基金业协会信息,上海秦牧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投资人近日发生变更,公司原投资经理杨宇离职,而刘世伟控股的上海沁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51%上升至90%,同时新增自然人股东杨贤,持股比例为10%。
君也查了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登记信息,秦牧资产项下没有境外从业人员的记录信息。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杨宇接下来将回归公募基金。
同时,天眼超信息还显示,杨宇和司艳芳在今年10月15日进行了股权变更,两人都退出了秦牧资产。上海沁园增资,自然人杨宪新进入。
事实上,基金君此前曾听说,杨宇希望清算他在秦牧管理的私募股权产品。
就在今年11月,杨宇写了《给持有人的一封信》,表示基于绝对回报的目标,今年不断思考调整投资体系,努力应对市场变化。“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尝试,我认为个人投资风格未来很难获得更好的绝对回报;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立以来,运营事务占用了大量精力,无法专注于纯粹的投资工作,诸多因素导致投资业绩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背离了公司成立时追求卓越的初衷。基于对投资者负责的考虑,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我将在近期结束对原基金产品的管理。”
他还说,刚开始的时候,他和刘世伟在本质证券开过一段时间的会。说到投资,他们擅长的领域是互补的。刘世伟擅长TMT,对医药和消费更感兴趣。它们都是长坡和雪迹。自然,秦牧资产诞生了。转眼间,公司已经成立一年了。过去一年的产品管理,市场极度分化,结构性机会和阶段性风险并存,单纯持有核心资产的策略失败。秦牧追求以绝对回报为核心的目标,产品整体净值已经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
根据基金协会的信息,秦牧资产的很多产品已经清算,包括秦牧创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秦牧研究精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据了解,杨宇清算的资金规模已达数百亿左右。从最新规模来看,秦牧资产的管理规模区间为20-50亿元。
事实上,尽管今年市场震荡强劲,但宇阳管理的基金在清算前今年取得了不错的投资业绩。今年刘世伟管理的产品更加出色。
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在发展良好时离职,是因为杨宇想专注于投资,不适合管理。遇到瓶颈后,他多次尝试调整,但最终还是没有适应。他觉得还是回到公募比较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他的产品现在都已经退役了。”
这位明星基金经理去年加入私募,受到关注。
公司快速发展时选择退出。
在拉斯维加斯的下半区
公开资料显示,杨宇拥有南京大学生物制药学士学位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2011年加入第一创业(002797)证券研究所,担任医药行业分析师。后来在华创证券、安信证券担任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2015年11月加入郭芙基金,担任郭芙基金高级分析师、中小研究员、基金经理。他管理的郭芙精准医疗、郭芙医疗保健产业、郭芙新动力等基金,在他任职期间都实现了100%以上的收益。
杨宇的投资理念可以概括为:投资于长期轨道,组合配置以减少波动。
秦牧资产的另一位合伙人是刘世伟,他曾在英业达科技担任软件工程师,2012年在安信证券工作,曾在通信行业担任分析师。2015年后,他在中欧基金和远实资产担任投资经理。2016年底就职于盛远资产(现为100亿元知名私募公司),担任TMT负责人、研究总监、投资委员会委员。2020年4月,刘世伟出来创业,后来担任秦牧资产的董事总经理。
他们的联盟在当时受到市场的青睐。除了杨宇,当时加入秦牧资产的还有杨宇在富国的同事罗林。罗林先后担任泰信基金、富国基金研究员。
基金经理职务。当时钦沐资产的股权结构是,上海勤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51%、于洋持股39%、司艳芳持股10%,上海勤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由柳士威100%控股。
据了解,一个是公募明星绩优基金经理,一个是百亿私募的研究总监,于洋和柳士威的合作曾引起市场较多关注,2020年11月,钦沐资产旗下多只产品发行,不到两个月,管理规模接近10亿。截至2021年5月底,管理规模已经超过20亿。到今年公司规模曾经一度达到50亿左右。
但后来于洋选择离开钦沐资产,清盘了他管理的产品。除了他离职,今年钦沐资产的投资团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只产品发生投资经理变更。
今年上半年,钦沐资产给投资者的公告显示,公司旗下产品钦沐创新动力1号投资经理,由柳士威、于洋、罗林三人,变更为柳士威和于洋二人,罗林退出了,他曾经是于洋在富国基金的同事,在公募专户部当投资经理。
另外,今年3月钦沐创新研究1号私募基金的投资经理,也从柳士威与吴海宁共同管理,变成吴海宁单独管理。同一时间,于洋和邓文慧管理的产品,变更为邓文慧单独管理。
理性看看私募合伙人的“聚散”
关于私募合伙人的分分合合,今年市场上有不少。比如沪上知名私募于翼资产的核心基金经理陈忠离职,当时不少投资者赎回了产品;百亿量化私募鸣石投资的合伙人袁宇和李硕,也一度为了股权问题引发纷争,后来鸣石投资的工商登记材料发生变更,袁宇变更为公司法人和控股股东,李硕仍是股东。
有私募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对于私募合伙人来说,相互之间的配合很重要,因为私募创业、人比较少,如何分配权限、切割利益比较难,尤其是在私募规模增长以后,有了利益,还是分配问题。当然,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不同的平台资源不一样,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好。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私募合伙人相互之间如何磨合很重要,包括投资、经营方面的理念要一致。同时,私募行业的聚散也比较正常,毕竟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后原因有的是利益分配和激励问题,有的是投资风格适应问题以及经营理念问题等。“当然,核心投研人员离开,对一家私募机构短期打击比较大,但并不意味着这家私募就不行了。人各有志,和平分手也挺好,对于原来的私募来说,核心还是要找真正合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