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募基金发行遭遇“寒冬”。自第四季度以来,已有37家公司宣布延期发行)
四季度以来,新发行基金数量和首次公开发行规模直线下降,有37只新基金宣布延长发行期限,年内发行失败案例也增至30起。
国泰君安基金研究组建议投资者多关注市场风格均衡的基金产品。“与高基数约束的上游周期板块和高增长预期约束的科技成长板块相比,以消费、金融、交通、中游制造板块为代表的估值较低、利润确定性较高的大盘股蓝筹股(包括大盘股成长和大盘股价值)的配置性价比将更高。”
被动指数型新基金
延募频现
近日,平安成长领袖1年持有期喜忧参半,两大发展基金东吴医疗服务股份发布公告,延长募集期。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11月以来,已有17只新基金发布公告延长募集期限。发行延期募集公告的既有头部基金公司,也有中小基金公司。
从发布延期募集公告的基金类型来看,发行被动指数基金显然难度更大。数据显示,11月以来,不少ETF产品不得不选择延长发售期限。
如石化ETF、港股通医疗ETF、游戏媒体ETF、港股科技ETF等相关行业的ETF均发布公告延长募集期限。ETF产品的募集截止时间较原计划大致推迟了4天、7天或两个月。多数相关基金公司表示,调整募集资金期限主要是“充分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市场仍在持续调整,很多新基金的初期业绩确实不尽如人意。其中,部分ETF基金发行难与当前市场状况密切相关,也与基金公司的发行节奏和渠道方的销售情况密切相关。”
“整体来看,今年ETF的发行节奏明显加快。作为主要的销售渠道,券商仍在关注ETF的新产品。”从上述资金来源来看,受细分领域市场变化和市民认购情绪的影响,ETF产品“卖是卖空”的现象将有所减少。
华南一位指数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证券日报》,“新ETF基金同质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同细分领域发行的ETF产品,在“万物皆可为ETF”的时代,行业细分主题的ETF竞争不仅仅是首轮优势,ETF管理团队的完善和新产品的营销推广能力也是新基金能否顺利发行的考核因素。”
相比之下,今年新成立的ETF基金不少,规模超过30亿元。这些被基金踊跃认购的新ETF产品,主要集中在创新型和重磅型产品上,如首批8只“双创50 ETFs”、沪港深相关ETF、近期刚成立的首批MSCI中国A50互联ETF等,而细分领域主题ETF的发行规模普遍不足10亿元。
随着11月份延期募资频繁,四季度以来,延期募资的新基金总数已达37只,全年总数攀升至161只。3月,32只新基金发布延长募集期公告,4月、10月有20多只新基金发布延长募集期公告。相比之下,今年1、2月份的延期招募公告很少,只有5、4只基金。
此外,今年年初频繁出现在市场上的“阳光基地”,从今年四季度开始几乎销声匿迹。数据显示,10月份,成立的新基金平均募集期为24天,最长为92天,仅有6只新基金出现提子现象
业内普遍认为,新基金延期发行的公告与市场发行的火爆程度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今年年初,权益类基金引爆新基金市场,不少爆款基金被抢。随着2月中下旬以来的市场波动,权益类基金净值短期内大面积下跌,新基金发行市场人气暴跌。3月,多只提前布局的新基金产品快速经历密集的基金展期,单个月新基金成立规模和平均成立规模也快速下降。
四季度以来,新基金发行市场的降温也非常明显。Wind数据显示,根据基金成立日期统计,10月份新成立基金数量共计97只,初始募资规模仅为1203.17亿元。截至11月24日,11月以来,新成立基金已达127只,初始募集规模1399.64亿元。
据记者观察,10月和11月是2020年4月以来新基金发行市场单月首发规模的低点。其中,10月份新基金发行规模创近18个月来的月度新低,较9月份的2343.66亿元下降逾千亿元。这与1月份近5000亿元的发行规模大相径庭。今年前三季度,除4月、5月外,其他单月发行规模均在2000亿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发行持续遇冷的情况下,新基金发行不仅存在募资期延长、发行规模萎缩的现象,募资失败的案例也不断出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未能发行的新基金数量已增至30只,超过了2018年熊市的总和,新基金募集失败也逐渐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