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双减”政策落实,相关教育分期贷款也受到监管的进一步关注。
近日,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已要求商业银行上报教育培训分期贷款数据。监管部门没有要求暂停教育分期贷款,而是单独上报相关数据,或者是为了了解教育分期的规模和资产质量。
“相当于享受了上报房地产贷款专项数据的待遇。”某大银行某分行的一位人士笑称,当地银保监会发文要求商业银行每季度报告教育培训行业的信贷情况。
该行也进行了内部调查。有银行人员告诉记者,近期,培训机构的运营和贷款相关数据将每月上报总行。“上报数据的操作从8月份开始,属于总行教育培训机构风险排查,以了解和分析培训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它表示,8月份报告的数据与此前出台的“双减”政策有关。“我们上个月(10月)向总行发送了最新数据,更新了调查名单。”
“双减”政策影响了教学和培训阶段
事实上,随着“双减”政策加强对教育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以及教育分期、培训贷款市场的混乱,教育培训分期贷款规模的缩减是有望的。业内预计,相关阶段性产品将面临重大洗牌。
“双减”相关政策,坚持校外培训公益性,充分考虑重大民生特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定价方式,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乱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通过第三方托管和风险准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预收费进行风险控制,加强培训领域贷款监管,有效防范“退费难”“带钱跑路”等问题。
目前,各地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在银行设立专户。
自6月1日起,上海市培训协会分批向社会公布,已有25家培训机构与11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并探索实施定期银行扣费机制。广州市教育局拟定了《广州市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在本市选择银行开立培训费专用账户,并授权银行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推送专用账户相关信息。
预付费模式受到质疑。
此前,教育分期作为消费金融的业务之一,一度被视为风险较低的优质资产。一些银行信用卡、互联网金融等。纷纷在教育分期上下大赌注,特别是与语言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学费分期业务。
有银行家指出,教育分期业务发展的风险管控一般关注培训机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现金流,重点监控交易真实性。然而,教育服务的主观敏感性很高。即使机构没有恶意作弊,消费者对培训效果的不满也容易导致退款纠纷,进而导致还款意愿降低。
在此之前,甚至出现过培训学校在教学培训阶段跑路的风险事件,学员还被迫支付剩余的分期贷款。
原因是教育培训行业大多采用预付费消费的商业模式。在预付费模式缺乏监管的情况下,预付费消费“失控人群”容易引发风险事件。一位华南银行家p
特别是提示中明确指出,培训机构不得以培训贷款的方式收取费用,所有预付费用必须进入培训机构专用账户,并根据当地监管部门的要求,通过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等方式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北京、重庆、广东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规范培训贷款或给予风险警示。广东省小额贷款协会今年7月发布风险提示,认为“双减”政策对培训贷款、教育分期市场影响较大,后续开展培训贷款业务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