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一方面,个人和家庭保险的意识和需求在不断增强,但不知道买什么、在哪里买、买哪家公司的保险;另一方面,很多保险营销员因客户不足而离开行业,存在典型的‘有需求,无市场’现象。”太平洋人寿保险前董事长徐景辉表示。
正是因为供需错配的“怪圈”,今年保险业表现持续低迷。今年前三季度,前五大a股保险公司净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三季度净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6%,其中两家上市保险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值得注意的是,从已披露的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来看,保险板块基本面尚未出现见底迹象。
保险行业的缓慢表现让机构投资者失去了耐心。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共持有保险股11.2亿股,较年初的21.7亿股大幅下降48%,几乎减半。这也是公募基金连续第三个季度减持保险板块。随着持续减持,截至三季度末,保险板块仅占公募基金总市值的0.4%,呈现“超低配置”状态。
保险业供需矛盾加剧
在上市保险公司三季度业绩发布前,公募基金开始大幅减持。
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保险股份11.2亿股,较上月减少4.7亿股,降幅达35%。与今年年初相比,减少了10.5亿股,降幅为48%。由于公募基金减持,股价下跌,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保险板块持仓市值为466亿元,较上月减少307亿元,减幅为40%。
具体来看,公募基金在保险类股票中的持仓市值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平安(0.31%)、中国太保(0.07%)、中国人寿(0.02%)、新中国人寿(0.01%)和PICC (0.002%)。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在保险板块的持仓主要集中在中国平安,其他股票的持仓相对较低。
业绩没有转好,叠加基金“跑了”。今年前三季度,保险板块跌幅高达32%。其中,中国平安下跌43%,其他四只保险股跌幅均超过20%。截至11月4日收盘,保险板块(申万二级)年内下跌40%,在所有a股行业中排名第一。
保险股持续下跌的一大原因是,当前寿险行业处于供需错配的“怪圈”,即消费者买不到合适的保险,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卖不出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按照保险公司的管理,这是保险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行业外部因素来看,去年以来,疫情的反复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避险情绪高涨,消费意愿减弱,保险需求放缓。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等保险公司管理人员表示,疫情过后,人们购买保险更加谨慎。
新业态冲击保险业人力资源。保险人员渠道是个人保险费的重要来源。但近两年随着新业务形态的出现,寿险行业营销人力资源被分流,削弱了行业的增保费能力。西部证券研究员罗祖皖表示,新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保险行业的潜在人才库。
从内部因素来看
此外,监管趋严、自然灾害频发、利率市场走低、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也对保险业产生了冲击,进一步打压了其业绩。
行业增长拐点在哪里?
在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保险业今年面临着挫折。投资者现在最关心的是保险股能否“上车”?股价持续下跌后,保险行业增长的拐点在哪里?哪些业务数据可以作为股价反弹的先行指标?
随着保险板块的持续下跌,券商研究报告多次提示保险板块“过度配置”和“超买”。核心逻辑是保险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下跌空间不大。比如早在去年底,就有券商对保险股给出了“过度配置”的建议。然而,今年以来,随着保险板块的持续下跌,保险股投资者纷纷迎来股价回撤。因此,单靠估值可能不是观察股价反转的最佳指标。
事实上,长期以来,保费和投资对保险公司股价的影响最为明显,也是观察保险股反弹的重要指标。
然而,溢价端仍没有触底的迹象。比如9月份,a股前五大保险公司的人身险保费和财产险保费均出现同比负增长,且降幅没有明显收窄迹象。此外,今年三季度影响人身险高价值业务的保险代理人群体持续亏损,保费端迎来业绩反弹拐点尚需时日。
“改革不是单一的努力,转型不是一天的工作。部分上市公司在业绩定期披露、股价表现波动的压力下,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在渠道改革、生态建设、技术赋能等方面大有动作。在服务驱动销售的新理念下,能否形成新的平衡和循环,还有待观察。”徐景辉说。
从投资端看,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利率仍呈下降趋势。在保险公司普遍减持股权投资头寸的当下,投资收益大幅增加的概率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