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需求但无市场”困扰保险业。三季度,公募基金大幅减持保险股)
本报记者苏翔宇
“一方面,个人和家庭保险的意识和需求在不断增强,但不知道买什么、在哪里买、买哪家公司;另一方面,很多保险营销员因客户不足而离开行业,出现了典型的‘有需求就没有市场’的现象。”太平洋人寿保险前董事长徐景辉表示。
正是因为供需错配的“怪圈”,今年保险业表现持续低迷。今年前三季度,前五大a股保险公司净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三季度净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6%,两家上市保险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值得注意的是,从已披露的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来看,保险板块基本面尚未出现见底迹象。
保险行业的缓慢表现让机构投资者失去了耐心。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共持有保险股11.2亿股,较年初的21.7亿股下降48%,几乎减半。这是公募基金连续第三个季度减持保险板块。随着持股的不断减持,截至三季度末,保险板块在公募基金持仓总市值中仅占0.4%,呈现“超低配置”状态。
保险业供需矛盾加剧
在上市保险公司三季度业绩发布前,公募基金开始大幅减持。
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保险股份11.2亿股,较上月减少4.7亿股,降幅达35%。与今年年初相比,减少了10.5亿股,减少了48%。由于公募基金减持,股价下跌,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在保险板块持仓市值为466亿元,较上月减少307亿元,降幅达40%。
具体来看,公募基金在保险类股票中的持仓市值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平安(0.31%)、中国太保(0.07%)、中国人寿(0.02%)、新中国人寿(0.01%)和PICC (0.002%)。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在保险板块的持仓主要集中在中国平安,其他股票的持仓相对较低。
业绩没有转好,叠加基金“跑了”。今年前三季度,保险板块跌幅高达32%。其中,中国平安下跌43%,其他四只保险股跌幅均超过20%。截至11月4日收盘,保险板块(申万二级)年内下跌40%,在a股市场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
保险股持续下跌的一大原因是,当前寿险行业处于供需错配的“怪圈”,即消费者买不到合适的保险,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卖不出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头部保险公司管理层认为,这是保险业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从行业外部因素看,去年以来,疫情反复、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避险情绪上升,消费意愿减弱,保险需求放缓。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等保险公司管理人员表示,疫情过后,人们购买保险更加谨慎。
新的业务形式正在影响保险业的人力资源。保险人员渠道是个人保险费的重要来源。但近两年随着新业务形态的出现,寿险行业营销人力资源被分流,削弱了行业的增保费能力。西部证券研究员罗祖皖说,
“目前最受市场追捧的寿险产品是健康险,其中市场对重疾险产品的需求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密集发展。大公司个人保险的新保险价值大部分来自于此。随着百万医疗险的热销,大病保险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人们最需要的是医疗保健,尤其是价格低廉、购买方便的健康保险产品。二是没有明确具体的保护范围和与自身相适应的程度。”徐景辉说。
此外,监管趋严、自然灾害频发、利率市场走低、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也对保险业产生了冲击,进一步压制了保险业的表现。
行业增长拐点在哪里?
在诸多负面因素的冲击下,保险业今年迎来了一次挫折。投资者现在最关心的是保险股能否“上车”?股价持续下跌后,保险行业的增长拐点在哪里?哪些业务数据可以作为股价反弹的先行指标?
随着保险板块的持续下跌,不少券商研究报告对保险板块给出了“超配”、“超买”的建议。核心逻辑是保险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下跌空间不大。比如早在去年年底,就有券商对保险股给出了“增持”建议。然而,今年以来,随着保险板块的持续下跌,保险股投资者纷纷迎来股价回撤。因此,单靠估值可能不是观察股价反转的最佳指标。
事实上,长期以来,保险公司的保费端和投资端对保险公司股价的影响最为明显,也是观察保险股反弹的重要指标。
然而,溢价端仍没有触底的迹象。比如9月份,五大a股保险公司的寿险保费和财产险保费均出现同比负增长,且降幅未见明显收窄迹象。此外,影响人身险高价值业务的保险代理人群体在今年三季度持续亏损,保费端迎接业绩反弹的转折点尚需时日。
“改革不是靠自己努力完成的,转型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在业绩定期披露、股价表现波动的压力下,部分上市公司着力推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在渠道改革、生态建设、技术赋能等方面大有动作。在服务驱动销售的新理念下,能否形成新的平衡和循环,还有待观察。”徐景辉说。
从投资端看,目前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利率仍呈下降趋势。在保险公司普遍减持股权投资头寸的当下,投资收益大幅增加的概率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