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货币政策收紧趋势明确,需充分做好加息预期准备)
证券时报记者刘畅。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已经消退。在11月的美联储利率会议之后,全球货币政策的收紧趋势变得更加清晰。加上9月以来国内a股钢铁、矿业等顺周期板块的回调,全球流动性充裕时代结束的信号越来越强。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本质上是收紧美元流动性,短期内必然会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截至目前,已有十多个海外经济体加入加息行列,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逐步结束量化宽松。
但目前市场对流动性收紧风险的担忧相对较少,因为市场已经开始提前交易加息预期,近期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总体处于边际走弱状态。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初始年GDP增速仅达到2%,消费者信心持续恶化,年消费率由此前的12%数值放缓至1.6%。同样,欧元区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2.2%,也明显低于第二季度。
与此同时,9月份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解决方案,强调限制高耗能行业,增加煤炭产能,填补整个煤炭供应缺口,此前大宗商品市场供需错配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油气价格从高位回落后,进入逻辑真空期,需要出现新的驱动因素进一步提升。
毫无疑问,在经济下行压力上升和通胀上行预期减弱的共同作用下,市场对美联储的边际收紧影响普遍保持冷静,思考美联储的鹰派立场会走多远,这与2013年的“收缩恐慌”形成鲜明对比。相反,它抛开通胀和债券收益率上升的担忧,继续“吃火锅、唱歌”,再创新高,但风险偏好却在不断上升。
因此,“暂时通货膨胀”不仅可能存在于欧美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思想中,也可能存在于一些市场参与者的思想中。这种“暂时”会持续多久?通胀数据可能需要进一步伪造。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欧元区10月份的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年增长率达到4.1%,创13年新高。密歇根州的消费者通胀预期也在10月份创下13年来的新高。
我们应该警惕市场对中长期加息准备不足。因为超支的货币永久抬高了核心资产和部分资源的储备价格,未来的下行幅度肯定会受到抑制。当整个全球供应体系的目标函数指向“碳中和”时,未来经济下滑过程中的通胀将更难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