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引导资金支持绿色发展,避免“一刀切”减碳。
来源:上海证券报
促进气候友好、促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课题。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街论坛年会召开的2021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会上表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金融领域的重点工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强调,要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研究提出碳中和目标,但要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
绿色金融发展正在大力推进。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绿色贷款余额约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35%。
易纲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具体实践,认为要更好引导市场资金支持绿色发展,应完善绿色分类标准,加强气候信息披露,管理气候相关转型风险,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
易纲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组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金融机构也应通过环境风险分析,积极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
目前,中国全国碳市场已经开始运行。易纲认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碳排放价格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金融机构可以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增强整体能源供给能力。
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尤其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肩负着重任。
“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开展碳中和目标的可行性研究,制定实施路线图。”陈表示,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研究提出碳中和目标,但应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金融机构提出碳中和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识别和管理气候风险暴露。
陈表示,在实施路线图的过程中,要有灵活的纠正机制,防止政策措施重叠或“体育式”减碳影响民生和正常经济运行。
易纲提出了识别系统重要性机构、完善相关监管制度的三点思路:平稳过渡,保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继续坚持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
易纲强调,要对不同的银行群体设置差异化、阶梯式的监管指标,并设定一年以上的过渡期。这些安排既能有效促进银行制定资本计划,增强抗风险能力,又能避免过多的资本补充压力,有助于避免信贷紧缩效应,保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易纲表示,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政策框架,维护金融稳定。我们也期待中外系统重要性银行共同树立气候友好愿景,带动更多市场资金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