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它被投资机构轰炸了。有人想投资,有人想收购。”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朱今年工作很忙,与合作伙伴一起布局区域碳资产管理市场,与金融机构一起探索碳金融,接待前来的投资机构。
9月22日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一周年。过去一年,数千家碳公司注册成立,金融机构尝试碳金融,投资机构探索碳轨道的投资目标.围绕碳资产的管理和投资盛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朱看来,碳资产管理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八大行业全部进入市场后,碳配额将在100亿吨左右,即使50元内每吨价格为5000亿元。再加上换手率,光是现货市场就可能达到万亿。“碳配额作为一种资产,需要盘活和管理,一万多家排放控制企业也需要服务。碳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是让排放控制企业以低成本完成业绩,甚至尽可能带来收益。”朱对说道。
碳资管公司如雨后春笋
朱是最早的碳资产管理从业者之一。2010年前后,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遵约机制之一,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让和获得项目级减排抵消)蓬勃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了大量的CDM指标,很多机构在中国以每吨碳10元的价格购买,然后以10-20欧元的价格卖给外国企业。
“当时我刚研究生毕业,朋友们都在搞CDM业务。此外,中国正计划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所以我注册了这家公司,并于2010年11月开始创业。”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朱表示,“次年7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启动地方碳市场试点,今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可以说,上海宝碳见证了中国碳市场从0到1再到全国碳市场的全过程。”
上海宝碳成立后,将业务重点放在CCER(中国认证自愿减排)项目开发上。“碳汇和光伏等项目的CCER资产发行流程非常复杂,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朱表示,上海宝碳帮助开发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和碳汇项目转化为资产。“目前,我们正与四家合作伙伴共同布局区域碳资产管理市场。”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放后,越来越多来自相关产业链的从业者涌入碳资产管理行业。
一位来自新能源咨询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他正计划在上海注册一家碳资产管理公司。“碳资产管理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一进入者可以抓住机会。”。
据该人士观察,目前碳资产管理行业新进入者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原本为外资企业环保业务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业务进入瓶颈期。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他们转向碳资产管理;另一类是环保企业,比如污水处理,近两年因为疫情导致工程业务不景气,也转向了碳资产管理。
记者在天眼搜索中搜索“碳资产”,发现公司名称中有“碳资产”字样的企业有2000多家。
此外,虽然大多数公司名称中不含“碳资产”一词,但其经营范围包括“碳减排、碳转化、碳捕获和碳汇技术研发”。基于这个业务范围,通过在天眼查搜索,发现大约有6000个en
康桥经济学会研究员、香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潘玉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碳资产管理公司的出现,是因为企业的需求、碳库存、碳申报和碳交易的运作、碳政策和技术的研发,甚至是绿色金融的投融资。这些与碳广泛相关的咨询、会计、经纪业务,是企业前所未有的新需求。
"有的企业在内部设立相关部门,有的企业将业务外包出去."潘玉航表示,碳市场业务只是广义碳资产管理的一个子集。“碳资产管理的市场空间与上述业务的业务量高度相关。如果将上述业务归一化,粗略估计下的广义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000亿。”
金融机构积极推出
碳金融产品
“在帮助企业开发CCER项目的同时,上海宝碳还直接收购碳指标,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朱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上海宝碳持有的资产市场份额比较高。”
尝到了CCER资产升值甜头的上海宝碳,预计全国碳市场将尽快允许碳资产管理公司入市。“资金筹集已经到位,我们正在等待全国碳市场允许机构开户和交易。”朱对说道。
7月11日,中融信托发行首只碳交易投资信托,上海宝碳担任投资顾问。信托基金将投资于在碳排放权交易所上市的CCER,并适时参与碳市场交易;今年2月,信托、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上海宝碳联合成立“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投资标的涵盖全国可交易的优质碳资产。今年7月,完成了第一批规模达几百万的仓位。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长安信托、华宝信托等信托机构也发行了类似的碳资产投资信托,主要投资碳排放配额和CCER资产,初期参与地方碳市场,后期适时参与全国碳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此类资金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开发和管理碳资产,还可以实现碳资本。
产的保值增值,也可为合格投资者参与碳交易提供投融资产品,让投资者获得碳交易带来的收益。“上海宝碳陆续参与发行了7只碳金融产品,其中4只已顺利退出,目前在管的还有3只,上海宝碳的角色是基金的GP(有限合伙人)或投顾。”朱伟卿向记者表示。
朱伟卿认为,随着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全国碳市场的流动性将大幅提升,碳价也将提高,“碳价是围绕着节能减排成本走的,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研究报告,中国节能减排的平均成本大约是258元/吨,目前全国碳市场价格不到50元/吨,未来肯定有较大的空间。”
记者注意到,除上述碳资产投资信托外,中海信托和英大信托还推出了服务型信托,委托人将其持有的CCER资产作为信托基础资产交由信托公司代为管理与交易。
在信托公司发行碳信托相关产品的同时,银行则纷纷开展全国碳配额的贷款业务。9月初,江苏银行宿迁分行向江苏新动力(沭阳)热电有限公司发放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该企业是全国首批纳入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企业之一,共持有碳配额40.73万吨。江苏银行参照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为该企业办理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500万元,利率为4.36%,比该行一般抵质押贷款低64个基点。
9月9日,汇丰中国也宣布,已为一家能源类国有企业办理一笔碳排放权关联贷款。汇丰中国工商金融总监马健表示,“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碳排放权被赋予了市场价值,具备了流动性和金融属性。此次贷款有助于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优化融资结构。”
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均落地全国碳排放权贷款,企业将拥有的碳配额作为抵押资产向银行贷款,从而盘活企业碳资产。此外,易方达基金也已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明确未来将围绕“碳中和”“责任投资”等领域开发系列主题基金产品。
“最近陆陆续续还有多家金融机构找来,希望共同在碳金融方面进行探索。”朱伟卿说。
投资机构挖掘
碳赛道投资标的
“目前正在看碳产业链方面的股权投资机会。”中缔资本合伙人刘瑶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年前开始关注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全国碳市场启动、CCER项目备案即将放开,碳产业链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在寻找一圈后,刘瑶发现,碳产业链行业仍属于早期阶段,可投项目不多。
今年5月,碳排放管理软件和咨询解决方案提供商碳阻迹获得5000万元A轮融资,由高瓴和经纬共同投资。这被认为是今年碳产业链公司获得的第一笔股权投资。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谈及入股碳阻迹时表示,碳阻迹运用科技创新提供碳中和解决方案,核心特点是依靠技术帮助企业去管理和减少碳排放,形成了中国也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一个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成为科学指导各行业做碳排放计算的一个基础设施。
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碳相关产业链。红杉中国日前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北清环能近日公告也透露,拟以自有资金1亿元人民币,与博正资本、西藏禹泽、中国水业共同出资设立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
“碳产业链股权投资看好三大领域,一类是碳监测等数字化领域,系统可用来监测、预测和管理碳资产;一类是碳相关方面的数据,未来数据会非常值钱;一类是碳资产管理公司,围绕着碳交易相关的资管业务,比如碳配额的管理、碳期货、碳基金等。”刘瑶向记者表示。
为深入了解碳资产管理相关产业链,刘瑶特意考取了碳交易员证书,“未来个人也可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碳资产管理这一市场的潜力和市场空间都很大”。
“我们希望联合各方共同做大碳资产管理这一市场。”朱伟卿向记者表示,“赋能分为资金赋能和业务赋能,上海宝碳如果引进财务投资者,我们倾向于顶级投资机构;如果引进战略投资者,我们倾向于具有业务协同性质的企业。”
刘瑶向记者透露,正打算投资入股一家主营碳排放与碳资产管理平台方面的碳产业链公司。
“对股权投资市场而言,碳中和的确是很好的赛道,持续看好这一赛道。”汉理资本董事长钱学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不过,他同时强调,这一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小,比如碳审计确实市场有需求,但门槛普遍不高,服务类公司从商业模式而言并不是风投机构所喜欢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股权投资人也向记者表示,在看了多家碳赛道公司后还没入手,“为数不多的碳产业链公司,业务还存在不小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