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与2021年这个迫不及待来临的夏天比“热度”,非“沪惠保”莫属。
这是上海推出的首款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自4月27日推出,上线24小时投保量就突破150万;截至记者5月12日发稿,投保量已突破500万,业内直呼其为“史上最火爆”保险产品。
业内人士归纳,“沪惠保”火了,原因无非以下三点:一是115元的定价,价格亲民;二是支持个人医保账户余额购买,且不限年龄、职业、户籍、身体情况等,属于“超低投保门槛”;三是登陆“随申办”点击“沪惠保”即可快速购买,购买流程极流畅。
那么,“沪惠保”,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打破保险“被除外者”的尴尬
我国已建成一张覆盖14亿人口的全民医疗保障网,医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持续扩大,有力解决了很多人“看病难”的问题,是令全世界瞩目的非凡成就。
不过也要看到,医保之外,老百姓还有需要“自己负担”的自费就医费用。对部分家庭来说,一旦患上重大疾病,且该疾病产生的自费诊疗费用不在医保支付范围内,就可能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我们的医疗保障之外,能否有一个更好的商业保险产品,让个人、家庭在面临灾难级别打击的大病面前,多一份保障、降低一些风险呢?”上海市医疗保障局负责人透露,历时一年多来,所有参与方都在围绕这个根本问题,展开对“沪惠保”的设计。
那么,为何此前没有诞生一个如此现象级热卖的商业保险产品?
一个长期存在的尴尬无法绕开: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过大病的人,难以购买商业保险。在商业医疗险中,因某个器官或疾病,或特殊高危职业被“除外”承保的,很常见。
在社交平台上,一条有关“生过大病为什么不能购买重疾险”的内容引发4000多条阅读跟帖,一句句评论说得戳心:“在保险公司眼里,生过大病就相当于高危人群,未来发生重疾的风险比较高。明知很可能亏本的生意,谁会愿意做?!”
于是,这些人成了“被除外者”,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保险、最需要关心的。当然,“被除外者”不是百分百无法购买保险,他们可以购买,但很可能附加条件多、保额高,上千、上万乃至几十万的价格对低收入人群而言是难以企及的。
“沪惠保”的出现,给了这部分最需要保障的人,一份有力的保护。
数据赋能,“可触碰的最低价”
商业保险的“楼板价”在哪里?有专家直言,“沪惠保”触碰了商业保险可以触碰的最低价。
这里头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前提,“沪惠保”不仅投保价格亲民,而且投保内容相当有看头,甚至有点“高大上”,既包括医保目录外住院自费医疗费用超2万元部分,还涉及21种特定高额自费药品(有罕见病用药、新型抗癌药等),以及质子、重离子治疗。
115元的投保费,获得如此“有看头”的保险配置,那么,这115元到底是如何算出来的?
“不少商业保险总让人感觉有些贵,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公司没有非常精准的人群健康与就医支出等数据,这就导致保险公司出于‘风险控制’目的,设计出定价较高的产品。”专家分析,“沪惠保”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形成“共保体”风险共担。
“沪惠保”由中国太保寿险作为首席承保公司,联合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平安养老、人保健康、泰康养老、平安健康、太平养老、建信人寿等8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
更关键的是,“沪惠保”的问世,系首次在上海市的医疗保障领域强化数据赋能生活应用场景。
记者从市医保局获悉,115元的价格背后包裹着一道非常复杂的计算题。简言之,依据1900万上海基本医保参保人这个规模,“共保体”成立精算组,发出精准数据“请求”,由医保部门协同计算。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形象地说,保险方从专业角度“列出公式”、医保部门应用手中的数据予以“完形填空”。
其实,“撬动”个人医保结余账户去购买商业保险的市民呼声早已有之。为此,上海也早有探索,在2017年就推出过6款相应的商业保险产品,不过,它们都没有达到“沪惠保”的火爆程度,投保量也不在一个数量级,究其原因,还是一个字——贵!
“沪惠保”的出炉,在“惠”字上做足文章。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精算过程中,曾出现过200多元、300多元的价格博弈,多部门、多机构几番测算、讨论,最终将定价锁在每年115元——一个“可以触碰的最低价”。
据“沪惠保”的相关参保政策,一个人的医保账户余额可以给六个人投保,包括本人、子女、配偶、父母,换言之,115元的价格即便全家投保也不会破千元,“惠”字饱含的数据惠民深意可见一番。
打破部门围墙,成就“极致购买体验”
尽管是一个商业保险产品,“沪惠保”诞生的背后,离不开上海多部门、跨系统的通力合作:由市医保局指导,上海银保监局监管,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从中协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保险公司在设计这款商业保险时需要的数据并非患者的个人就医数据,而是医保系统“经数据安全和隐私保障维护的人群数据”,经银保监等部门协同给予保险公司。
如此一来,就规避了健康数据隐私泄漏的问题,保障了数据安全。这也是为何记者在市医保局采访时多次听到这样一个概念:“沪惠保”并非数据开放,而是数据利用。这一探索也为接下来的人群健康数据可持续“赋能”生活新应用场景开了好头、打下基石。
购买流程极其便利,也是“沪惠保”倍受点赞的原因之一。市民在手机上点开“随申办”,跟着页面提示购买即可,属于“秒购”。
极其舒适的购买体验背后,是数据的跑动,是部门的联动。尤其是市大数据中心的深度参与,让“沪惠保”的购买场景在上线当天就嵌入“随申办”App,市民登陆微信、支付宝等不同的入口都可以进入“随申办”主页面,无需另外下载应用。
据透露,“网络页面不卡壳”成为这些部门、共保体信息团队联动的重要“作战目标”。他们形象地说,这次属于“大兵团作战”,经过一次次的压力测试,最终扛住了购买高峰的考验,共同成就了老百姓的“极致购买体验”。
记者了解到,这份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至今已有600多名外籍人士购买(“沪惠保”不限户籍、在沪参保即可购买),这个数据赋能生活的新场景,还成为地区营商环境、企业引进人才的全新“加分点”。
7月1日,“沪惠保”将开启第一个年度的保障期,届时就将产生保单理赔。记者从市医保局获悉,延续投保的体验感,理赔也将以友好界面提供在线到账、投保者“零跑动”等服务。当然,考虑老人的传统习惯,“沪惠保”计划设立线下理赔点。
“在基本医保之外,这款普惠商业险之所以能做得下来、保得下来,恰恰是数字给予的底气、发挥了作用。”谈及“沪惠保”,有专家表示,“这个商业保险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很好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