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份的招聘季期间,多家互联网公司发起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校招聘”,抢占优质毕业生资源。
来自95所大学的研究生李(化名)已经获得了6家主要互联网公司的邀请,它们是TP-Llink、腾讯、拼多多和百度。然而,他继续提交简历,寻找最理想的职位。
“从6月中旬开始,我参加了少量的审批前简历投递和笔会面试。从8月中旬开始,我保持着每周一到三次面试的节奏。目前是企业和求职者相互选择最紧张的部分。”9月3日,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与其他求职者相比,他的笔面试节奏并不密集,但他仍然缺乏时间复习和练习问题。
今年互联网企业秋季招聘从7、8月份开始,比往年来得早,抢人意图明显。腾讯、百度、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都表示,今年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校招。
其中,腾讯在2022年为应届毕业生开出了7000多份offer,在去年5000份的基础上增长了40%以上;字节跳动2022校园招聘将提供8000多个职位;百度2022年校园招聘计划发出8000多份offer;JD.COM宣布向2022年大学毕业生开放150个工作岗位;阿里计划向2022届应届毕业生开放113个岗位。
“各大互联网公司更注重学校招聘,这不仅是防御性招聘,避免人才被竞争对手抢走,也是为这一战略做人才储备。”9月3日,从事互联网猎头工作6年的梅方(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
年薪动辄20万元起步
“每年都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校招聘的说法,但今年的战斗似乎真的更大了。”9月3日,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近日,不少收到录用通知的应届毕业生在OfferShow薪资查询平台上发布薪资待遇评级。从去年的同级工资来看,华为本科生年薪大多在20-30万元之间,研究生年薪大多在25-45万元之间。
从今年春招和提前审批的薪资数据来看,腾讯今年提供的学校招生年薪大多在20-40万元之间,而字节跳动和百度提供的技校招生年薪大多在25-40万元之间。
9月3日,腾讯员工陈思思(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有研究生学历的技校在这家互联网巨头招生,普遍预期年薪在30万元以上。部分企业还会提供股票、期权、签约费、租金补贴等额外福利。年终奖和公积金的计算方法也是学校招生时要考虑的因素。
同一天,互联网从业者黄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些加班严重的互联网企业给出的工资会高于行业标准。去年,作为985高校的研究生,他从一家互联网公司拿到了70多万元的年薪,代价是工作日11点后下班,每周休息一次。
陈思思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即使互联网厂商压力很大,密集涨薪对大学的招生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腾讯为例,公司每年都会完成一般的薪酬调整,防止出现新员工薪酬高于老员工薪酬的“倒挂”情况。
今年,许多互联网公司以不同的方式增加了员工的收入。
今年7月,JD.COM集团宣布将在两年内逐步将员工的平均年薪从14英镑提高到16英镑。
同月,腾讯宣布,根据公司股份奖励计划,将向不少于3300名符合要求的奖励人员奖励超过240万股奖励股份。腾讯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腾讯人均月薪达到7.9万元
根据腾讯学校招聘信息,采用弹性工作时间,提供健身器材、理疗、免费早餐和熬夜,并为新入职人员提供一对一专属导师;阿里聘请官网称,他的特殊福利包括免息购房贷款、互助计划、中餐补贴、股权激励和商业保险。JD.COM招聘网站称;将为员工提供免费班车、免费员工餐、健身房、托儿中心和100万免息贷款。
产品和技术岗需求增加
互联网企业在加大招聘力度的同时,也在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产品和技术岗位的需求明显增加。
比如腾讯为学校招生提供了74类岗位,包括技术、产品、设计、市场、功能,隶属于企业发展业务群、互动娱乐业务群、云与智慧产业业务群等多个职能部门。
字节跳动开设了8类岗位,包括R&D、产品、运营和游戏策划。其中,R&D岗位需求超过4000个,产品岗位需求是去年的两倍。
与去年相比,阿里为学校招生提供了更多的非技术岗位,包括产品、运营、设计、游戏等。还有45个岗位首次向应届毕业生开放,包括量子计算科学家等前沿技术岗位。
百度为学校招生提供技术和产品五类岗位,包括芯片开发、量子计算、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岗位。
梅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产品和技术岗位需求的整体增长是因为大型互联网公司在经历了疫情的初步冲击后找到了业务增长点,需要从招聘开始补充新鲜血液。来自人事部门
结构看,互联网公司员工偏年轻,一把手也逐渐从70后过渡为80后。在多数业务完成奠基情况下,大型互联网公司更青睐认同公司文化的校招员工,校招比例因此增加。据方梅观察,校招岗位反映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力方向。如字节跳动在搭建好游戏业务的基础上,需招聘更多游戏人才;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腾讯AI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前期已有经验丰富的人才奠定基础,目前正为商业落地做准备,是将校招生纳入人才储备的好时机;跟随国家政策变化,互联网企业更重视能发展国计民生、提升国家硬科技实力的赛道,华为海思、百度今年对芯片人才的需求增大,招聘方式也逐渐从“挖人”转向培养大量校招人才。
“整体看,由于未来具备不确定性,今年互联网企业未做大方向探索,招聘人才集中在已有业务或小类新业务,将潜力巨大的校招生作为储备性人才。”方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