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在之前的大产业、城市群系列报道中,泰和顾问提出了“人跟着产业走”的逻辑。
与京津冀人才外流和长三角、珠三角人才聚集相比,成渝城市群人口流动相对均衡。成渝城市群中的重庆和成都已经进入万亿俱乐部,重庆的经济总量是中国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的第五大城市。2020年GDP数据显示,绵阳3000亿元,宜宾、德阳、南充、泸州、达州、乐山2000-3000亿元,其他城市GDP在2000亿元左右。
目前成渝城市群仍面临两大核心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区域副中心城市缺失、支柱产业竞争大于合作、难以形成互补效应、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最终导致城市群内人口和产业无法实现区域内梯度承接和转移。
泰和顾问以中国大陆每年进行的薪酬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参考国家和市统计局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利用统计模型找出与城市薪酬差异高度相关、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最后,参考人均消费水平,以全年现金总收入为计算口径,综合计算城市工资差异系数。数据显示,成都、重庆、北京等一线城市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但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也存在断层。
成渝城市群薪酬差异系数(泰和顾问)
经济增长“第四极”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年来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从原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变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最新的政策声明与其他三大城市群并列,成渝城市群几乎升级为国家战略。
2020年10月16日星期五,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成渝地区要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
会议要求,成渝地区要唱响“双城记”,共同打造改革开放内陆高地,共同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未来成渝地区基础设施空间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是发展重点。此外,地方国企可能借助政策东风,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区和成都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实现点面均衡发展,与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都市圈。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加速补短板拥有优势产业集群
目前,除两大核心城市外,成渝城市群内部缺乏重要节点城市,成渝产业分工合作不足,竞争大于合作,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协同程度低。未来,我们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重要的商贸中心
2017年至2020年,人才净流入比例分别为-0.1%、0.5%、0.3%和-0.2%。2018年由负转正,对信息技术行业有很强的人才吸引力。到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吸引能力下降,导致人才净流入转为负值。2017-2020年,重庆市人才流入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成都市占比为16.6%,高于大部分城市第一来源地的比例,主要是地理位置近,电子产业吸引力强。2019年,重庆市流入人才中有25.7%流向了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但2020年,重庆市流入人才中只有20.4%流向了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根据泰和顾问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重庆薪资增速明显回落,2019年和2020年的离职率相对较高。
重庆薪资增长率和离职率
成渝城市群人才整体流动性不高
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由负转正,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的吸引力增强;重庆和成都是人才流失的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重庆流向成都。成都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1-2019年的2万增加到25万。2
020年成都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1%、4.4%,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五,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才保持较高吸引力。相关数据显示,流出重庆的人才中18.9%流向成都,流出成都的人才中6.5%流向重庆,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成都薪酬增长率及离职率
未来扩容空间:带动内需、开拓面向欧亚内陆的外需、承接产业转移
在“双循环”背景下,成渝双城都市圈的发展可以分别从扩大内需、开拓外需、保障供给三方面着手。
从扩大内需看,成渝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且消费能力较强,其发展或可带动国内市场空间的扩张。
从开拓外需看,成渝地区位于我国中部,有望打造成为面向欧亚大陆桥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从保障供给看,我国或将发展中西部地区以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成渝地区自身产业基础雄厚,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