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君迪)和《环球时报》联合发布了“2021年中国消费者自动驾驶信心指数调查”(下简称“调查”),这项调查于2021年3月28日至4月1日间通过《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进行样本收集,共收集有效样本1563份,重点研究了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评价和预期。
中国消费者“更开放”
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心指数为50分,比美国消费者高39%(美国为36分),这说明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更高,对自动驾驶的信心更强。
“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运用,除了需要完备的技术、健全的法律法规,更离不开消费者的信心。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向更高级别发展,消费者的信心以及使用意愿将成为更加重要的课题。”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数字化用户体验总监裴林说。
虽然中美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功能安全和网联信息安全等关注点一致,但是,美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的顾虑更多。特别是在事故责任、行人/骑车人安全、放弃驾驶控制权、丧失驾驶乐趣、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加剧等方面,美国消费者的顾虑要远高于中国消费者。
此外,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当被问及无人驾驶的优势时,更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了可以为出行有困难的人提供方便、缓解驾驶压力、有利于减少驾驶事故和交通拥堵等。而有23%的美国消费者认为其没有任何优势。这表明,中国消费者更加认可无人驾驶的价值,尤其是其社会价值。
消费者视角下的自动驾驶
将如何实现?
从信心指数来看,消费者对自己手动驾驶而周围都是无人驾驶车辆的信心程度最高(56分),对乘坐无人驾驶私家车的信心指数相对较低(45分),对购买无人驾驶车辆的信心指数最低(43分)。
从交通工具来看,认为物流运输车辆会最先实现无人驾驶的消费者最多(55.2%),而认为私家车(9.9%)和出租车/网约车(9.3%)会最早实现无人驾驶的消费者最少。
从技术场景来看,消费者认为停车场景(自动泊车)和高速道路是无人驾驶技术将会最先落地的场景,也是车企需要重点关注的自动驾驶体验场景。
从时间预期来看,消费者对无人驾驶车辆上市投入使用的时间预期普遍在5年以上,消费者认为无人驾驶物流运输车辆上市时间最早,约在2026年。消费者预计上市最晚的是无人驾驶私家车,在2029年以后。
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目前市场上的自动驾驶技术提供方的品牌认知度前三位分别是华为、特斯拉和百度。而考虑到之前的自动驾驶事故和中国路况的复杂性,中国消费者对国内科技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信任程度最高,对国外汽车厂商和国外科技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信任度比较低。
从认知到购买,挑战依旧
调查显示,质量和可靠性(32.5%)以及在日常场景下的技术可行性(28.8%),是影响消费者信心的最主要因素。毋庸置疑,安全是消费者接受无人驾驶的先决条件。同时,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顾虑还包括可能发生的技术故障、黑客攻击的可能性、车辆乘客安全、事故责任等。
与此同时,加强自动驾驶技术的公众科普、教育和体验也十分重要。在1563名被调查中,86%的消费者从未体验过自动驾驶功能,3%的消费者经常会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后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心要高于前者。这说明,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了解和使用越多,购买信心就越高。
当被问及是否会购买无人驾驶汽车时,表示观望一段时间后再考虑的消费者占58%,试驾后考虑购买的占12%,而明确表示完全不考虑购买的消费者仅占12%。而在购买和体验方式上,超过一半(55%)消费者希望降低自动驾驶功能使用门槛,通过更为灵活的方式享受自动驾驶功能,包月、按使用里程、按使用时长付费都是消费者考虑的付费方式。
“即使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成熟,从车辆上市到消费者大量购买还会经过一段观望期。从提高消费者认知,到建立消费者信心,再到促成消费者购买,将是非常有挑战的过程。”裴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