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和自律委员会近日发布了关于接受《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一批)》(初选名单)公众反馈的通知,其中透露,北京市计划明年公布第二批类似传统街巷地名。
今年8月23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保护名录中的传统地名。
根据本次发布的公告,公示期间共收到8条反馈意见,归纳为五类。其中部分涉及对地名信息的错误描述,并结合公众反馈,对地名信息进行了审查和修订。
根据通知,有市民反馈,为什么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只列出街巷名称?对此,设计单位回复称,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解释,传统地名是指各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或使用过的地名,主要是街道、小巷、胡同的名称。
所以,这次公布的第一批保护名单都是胡同里的传统地名。计划明年公布第二批胡街巷同类传统地名,其他类别如区、山川、历史园林等将作为后续研究内容分批公布。为方便公众理解和认知,保护名录标题可修改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街巷)。
此外,根据公众反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为什么当代传统地名只公布了两个?而且没有老城名。”
对此,设计单位回复称,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解释,传统地名“是指各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或使用过的地名,主要是街巷胡同的名称”。传统胡同“指清代前后形成的胡同”,历史街巷“指20世纪初至70年代通过整体规划形成的街巷”。所以街巷类似传统地名的下限定在70年代。
设计单位表示,此前公示的传统地名均位于老城区,主要是考虑到城外景观风貌变化较大,信息丰富度不及老城区,在历史文化积淀上存在差距。原本计划在后续目录中增加市外关厢地区的地名。
舆论认为,如果第一份名单缺少市外地名,就不能从整体上体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对传统地名的保护。因此,对位于长安街沿线、中轴线沿线、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的当代传统地名进行了补充。
回复显示,将正式公示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街巷)新增15处,其中当代地名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