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深夜,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布了交易规则(试行)、会员管理规则(试行)及31条细则指引,相关业务规则将于11月15日起执行。连同9月和10月发布的相关规则,北交所7项基本业务规则已全部发布。建章体系已经完全到位,新的市场已经准备好了。
由于北交所的交易规则与新三板原有规则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北交所成立的短期意义不在于具体交易规则的创新,而在于强化一个长期交易平台的主体性。
显然,在“证券交易所”的名称属于特许经营制度的背景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体现了政府的明确意愿。这不仅表明了政府在北京做好这一资本市场平台的决心,也使其有望打造一个有30年历史的沪深交易所标杆市场的声誉。这对于上市公司的品牌增值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三板原优质上市公司一直想离开,升级到沪深交易所的激励预期会大大降低。
在整体布局上,北交所的运作会让二板市场更加稳固。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号文件,提出“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随着2019年7月上海科技创新板开板并实行20%价格限制,2020年6月深圳实行工商注册制,8月实行20%价格限制,以及2021年4月深圳主板与中小板合并,中国主板与二板市场的划分变得更加清晰。诞生于新三板“最高水平”的北交所,显然不会满足于成为三板第一,它的加入将使二板市场更加多元化和广阔化。
多层次市场的意义在于“百花齐放”,让企业和投资者“各得其所”。主板虽然光荣,但有自己的门槛和要求,并不适合所有公司。相比三板的一个级别,安心扎根北交所,是很多企业可以选择,也愿意选择的合理出路。但是,特定风格的投资者可以在北交所30%宽幅限价、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等机制中找到自己的获利方式。
当然,正如中国资本市场30多年的实践所表明的那样,市场参与者是“身体诚实”的,企业和投资者对于多层次市场的好恶不会被政府的指挥棒自动形成。对于北交所来说,它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积极的信息,但是长期的建设还是需要努力的。
一方面,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意味着企业整体风险可能高于沪深主板,甚至高于深圳创业板和上海科技创新板;另一方面,北交所将有空间探索更多的制度创新。比如新三板之前就有做市商机制的长期实践,但这次因为北交所实行了与沪深一致的连续竞价交易,没有同时推出做市商机制。然而,这两种机制之间并不存在内在冲突。如果50万元证券资产门槛仍导致交易活动不足,后续系统调整仍有考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