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27日,据Wind统计,根据申万行业房地产分类,已有41家a股上市房企公布了第三季度报告的业绩预告。根据预测净利润上限,每户平均盈利1.1亿元,比上一个低谷的2014年同期低8000万元。
当然,由于三季报还没有完全正式披露,这一数据还不确定。经过综合比较,笔者发现两种“新的共同感官”逐渐浮出水面。
随着金融资源配置到房地产行业的比例下降,积极降低负债、控制杠杆、缩小金融体系规模,从而保持健康发展,是“新常识”之一。毕竟安全比成长更重要。
从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来看,中国人均居住面积从不到4平方米到40多平方米,普通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切实改善,这是进步。然而,剩下的问题是房价越来越高,年轻人很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因为他们还没有买房。贷款过多买房也可能增加债务风险。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过去占据了太多的财力,开发商被高负债所驱使,这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目前房企需要走出“借-买地-卖房-借贷”的非理性循环,而不是走复制规模的道路,要靠R&D和创新创造作品而不是产品,靠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率.“减肥”的过程或许艰难,但坚持下来之后,他们或许有机会享受行业深度调整后的红利。
今天的钱要留作新的业务布局,房企要习惯小赚慢赚,这是“新常识”的第二部分。因为,能力比规模更重要。
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增量市场的住宅开发天花板较低,但股市已经到了大有可为的时刻。比如城市更新、物业管理、公寓租赁、商业管理、物流、代建等领域都是未来房企的重点。
以物业服务为例,2020年这个市场的营收已经达到1.18万亿元,越来越多的物业管理企业实现了IPO。当主要开发业务市值较差时,物业管理企业的估值远高于开发上市主体。在后房地产时代,商业以服务为中心,而不是盖房子。扩大服务能力圈,提高服务质量是商业模式的核心。
房地产暴利时代已经结束,这是业界的共识。金融红利正被挤出房地产企业的利润表。行业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新的机会留给了拥抱长远的开发者。房企需要“慢转弯”,努力做好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业务,改变发展势头,等待下一个春天。